这就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。
我曾经写过一篇有关语言腐败的文章。(2)生产质量更高的产品。
担心一个市场被某个高枕无忧、不思进取的企业持续垄断,真是杞人忧天。1886年德国企业家卡尔?本茨发明了汽车。尽管在现代经济中,报酬递增是一个普遍的现象,但经济学家一直不愿正视它,正统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总是假定生产函数具有报酬递减的特征(最多是假定规模报酬不变),其原因不是因为报酬递增不重要,而是因为从马歇尔开始,经济学家就认识到报酬递增与完全竞争的理想不相容。只要政府有准入限制,垄断就产生了。几年前在一个论坛上我跟中国移动的一位副总争论,他说他们不是垄断,阿里巴巴和腾讯那才叫垄断。
打一个比喻来讲,主流经济学家理解的市场是一张图片,而真正的市场是一个连续剧。它表明我们的反垄断法存在基本的概念性错误。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紧紧结合于幸福线、生命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不懈的长期奋斗中,要保持我们在报告中所说到的前进定力,这是我们有底气的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之所在
所以像王进喜所代表的企业家精神就弥足珍贵。这个时间起点是先秦时代,也就是中国的古典主义时代。我们知道,大庆精神最重要的是什么?就是爱国主义,是献身精神。作为一个企业家,为什么要强调爱国,要反哺社会,要关注社区利益,促进共同发展,就是因为义以生利,利他才能利己。
其实,人类的经济活动一直存在和演变着,企业家精神(广义上的)也早已存在着,而绝不因为有了资本主义之后企业家精神才一下子蹦出来的。要给企业家以稳定的预期,用法治的环境和法治的精神来培育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。
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,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,企业成为了自负盈亏、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,现代企业家群体应运而生。但其实,从韦伯命题提出之后,反对的声音也同样有很多。二是这一代企业家,普遍顺应时代,具有在转型时代嗅觉灵敏,开拓创新的能力,善于创新,抓住机遇。像宋志平这样的中央企业、国有企业企业家还有很多,他们共同的特点,就是自觉地将企业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,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,主动担当,积极作为,这就是中国特质的企业家精神。
三是在这个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、现代过渡的阶段,这些人身上既有独立的企业家精神,又摆脱不了跟官府密切结合的传统官商文化本性。《鞍钢宪法》诞生后,不但在中国名噪一时,一些欧美、日本的管理学家也在研究,称之为后福特主义、团队合作、全面质量、经济民主。这是从底线角度讲的,以义来约束人们的本能逐利行为,我认为这可以称为儒家的消极伦理,是一个底线意义上的伦理,每个商业行为和逐利行为都要受到义的制约。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空前高涨、觉醒,中华民族如何在世界民族之林自立,成为每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。
因为当时我们国家的工业基础实在太薄弱了,又没有外援,只能靠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。既有开放性,又有传统文化的保守。
在孔子的时候,有两种说法,一种叫做以义制利。例如张瑞敏,海尔当初就是一个集体企业。
反过来,儒家伦理道德也在影响着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,二者是相辅相成的。同样,中国也有自己的企业家精神,因为中国的商业活动数千年来一直没有中断。在这个改造过程中,一批近代有名的企业家纷纷支持国家建设,主动接受改造,放弃私人企业,如荣毅仁先生,同仁堂的乐松生先生,都表现出了极高的觉悟和极大的积极性。《鞍钢宪法》的基本内容是两参一改三结合,即干部参加劳动、工人参加管理。四是短视和机会主义,缺乏永续经营的思想,没有做百年老店的追求和抱负。要像习总书记讲的那样,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,这需要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一起努力。
其实商人也好,企业家也好,都是社会劳动者,无工不富,无商不活,士农工商,一样是给社会做出贡献的。企业家精神是我们珍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,也是我们现代社会稀缺的资源,一定要好好地加以传承,同时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。
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。最后,我想说的是,21世纪的中国企业家必将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央。
一直到新中国成立,才真正开始了工业化。这一代的企业家,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家了。
林锋:既然我们的企业家精神有自己的传统优势,也有不足,那么面对未来,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进行传承,并且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呢? 王曙光:我们回眸历史,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。陶朱公范蠡,孔子的高足子贡,这两个人都是儒商的杰出代表。我将这些缺陷归纳了一下,一共分为六大误区:一是缺乏独立的人格,跟政府过于密切。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,也始终没有中断过。
这些人可不是单纯做生意,他们办企业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,是有着明确的实业救国、实业兴国的抱负和追求的。五是缺乏契约精神,法律意识淡薄。
今天,我们再来看《鞍钢宪法》,仍然有它的积极意义,最重要的一点就是:作为企业领导者的企业家,不再是高高在上,而是和民众打成一片,发挥群众的集体智慧,依靠民众的创新和创造精神,依靠团队和集体力量,形成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整体力量。(王曙光,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、博导、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) 进入 王曙光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企业家精神 。
三是保持好政府和企业家的正常关系。像张瑞敏、柳传志、任正非等人,都不是唯利是图,而是继承了原来古典意义上儒家文化义利合一的精神。
四是工业化高潮时期的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家精神。林锋:提起企业家精神,很多人会想到马克斯·韦伯的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》,韦伯认为,中国儒家伦理无法催生真正的企业家精神。他们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那一代企业家相比,国际格局更为明显,现代企业家意识特别突出,市场意识不断增强,现代契约精神、创新意识、工匠精神、社会责任意识都具备了。第二个历史阶段,就是中国近代工业化初期。
在这些人身上,中国儒商文化的一大精神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,那就是义利合一。作为政府官员,要呵护企业家,和企业家做朋友,而不是像有的地方官员那样杀鸡取卵。
家和国都要没有了,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修齐治平,讲的就是家国天下,只不过那是在士大夫层面,现在则跟每一个人息息相关。可是宋志平不但破解了难题,而且走出了转型成功的新路子。
新中国在大规模工业化时期,涌现出了像王进喜这样的人物,我认为他不能被看做一个简单的英雄模范人物,而是一个特殊时代的卓越企业家。在中国历史上有三大主题:义利之辨、华夷之辨、君子与小人之辨,贯穿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历史。